三元奶粉和國內一些大型乳企,采用的是“濕法”生產,液態(tài)牛奶加入營養(yǎng)元素,再經過均質、殺菌、噴霧干燥,最后生產成奶粉。實驗室里正忙著質檢的工作人員說,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奶粉的新鮮度和營養(yǎng)更均衡,“濕法”也正是世界先進國家普遍采用的工藝技術。
“洋奶粉不一定適合中國孩子”
在京郊永樂店的綠荷牧場,一頭頭精壯的奶牛撒著歡踱步,它們吃的是高規(guī)格的“營養(yǎng)餐”,還隨著不同的季節(jié)變換口味。每頭奶牛耳朵上都有編號,腳踝上還戴著“運動環(huán)”——它能儲存奶牛的身份和運動量,后臺技術人員以此就能判斷奶牛的健康情況。為了防止微生物進入牛奶中,擠奶全部實現(xiàn)自動化,輸奶管道全封閉式,因此牛奶根本不和外界接觸……正因如此,綠荷牧場菌落數(shù)量遠低于國家標準,甚至還優(yōu)于歐盟標準。
興建一所牧場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么大的投入中小企業(yè)無法承受。而這樣的優(yōu)質牧場,三元所屬的首農集團共有13個。
在三元奶粉的生產工廠,每天不到九時就有全封閉奶車載著牧場剛采集的新鮮牛奶,準備接受檢驗。“第一道檢測就有幾十項指標,我們也要自己喝一口做‘人體實驗’呢!”司機張師傅說,“我們運奶的工作每次都爭分奪秒,這樣的牛奶才最新鮮!”
超市貨架上洋奶粉“漂洋過海來見你”,不過它們不一定適合中國寶寶喝。吳松航說,不少洋奶粉在原產地國家是按照“濕法”工藝生產,但來到中國后沒有固定奶源保障,因此也采用了干法生產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歐美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比例與國內標準有差異,不完全適合中國嬰幼兒體質吸收,而鐵、鋅元素等一些微量元素配比也有不同,中國國內生產的嬰幼兒奶粉,執(zhí)行的是國內的營養(yǎng)標準,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母乳對嬰幼兒最好,讓奶粉最大程度接近母乳,成了三元研發(fā)團隊正在啃的一塊硬骨頭。在科技部支持下,國家母嬰乳品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三元。“希望能由此解決乳粉業(yè)的共同技術問題,實現(xiàn)自主開發(fā)和國產化,一定要振興國產乳粉產業(yè)。”吳松航語調鏗鏘。
“鐵了心做好國產奶粉”
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了國產乳業(yè)難以言說的痛,不少奶粉商家“倒戈”賣起了國外的牌子。這對于剛剛成立奶粉事業(yè)部的三元來說,天時地利人和一丁點兒都沒占上。不過作為少數(shù)未涉及的國產奶粉品牌,三元決定走出首都,開始布局全國市場。
“開拓市場最難,我們就是從零開始做的。”吳松航的語氣倒是很輕松,“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元,我們只能磨破嘴皮子、走破鞋子去跑市場。”加上有的競爭品牌直接向消費者散布“三元就是三鹿”的說法,給三元奶粉的發(fā)展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當時很多員工都不在這個行業(yè)干了,不過我還是決定留下來。”現(xiàn)任三元奶粉陜西分公司經理的韓同川,在當時正面臨著一次職業(yè)抉擇。“2008年幾乎所有國產奶粉全軍覆沒,只有三元為代表的少數(shù)幾個品牌沒出問題,它還是各種國家活動的乳品特別提供商,質量有保障,肯定能做大!”和韓同川一樣,不少乳企的下崗員工選擇“重振旗鼓”,最終加入了三元奶粉。“當時我們都鐵了心,一定要做好國產奶粉,必須爭口氣!”電話那頭的韓同川語氣帶著些許激動。
“每次給吳總打電話他都在外地跑市場。”三元總部市場部的一名負責人說。消費者不了解三元奶粉,那么他就扎到全國各地辦講座搞科普,教大爺大媽和年輕人怎么鑒別好奶粉;經銷商有擔心,他就逐項詳細解釋三元奶粉的競爭優(yōu)勢。“每年都得有兩百六七十天在外地工作,這幾年很少有時間回家陪孩子。”吳松航的語氣終于放慢了下來。
靠著嘴皮子和腳板子,加上奶粉本身的過硬質量,吳松航團隊愣是殺出了一條血路:別家乳企奶粉業(yè)績下滑時,三元奶粉卻在全國花開遍地,連續(xù)三年市場增長率達百分之百,在國內奶粉大品牌中保持著增長率第一的業(yè)績,這在業(yè)界還是獨一份兒,尤其是恰逢國產奶粉發(fā)展最低潮的時期。三元奶粉生產基地又迎來新伙伴,占地700畝、年產4萬噸奶粉的河北三元工業(yè)園今年年底建成,明年將正式投產。4萬噸的年產量,至少能覆蓋100萬名嬰幼兒。
“我們員工都給自家孩子喝三元奶粉呢!”談到三元奶粉,三元食品公司的不少員工都豎起了大拇指。在京城,雖說三元鮮奶、酸奶的香味隨著奶車飄進大街小巷,但是嬰幼兒奶粉卻還是洋牌子主導的天下。不過走訪一些“老北京”,他們對三元的情懷也延續(xù)到了下一輩,三元奶粉也有了越來越多年輕擁躉。“把每一罐奶粉做到極致”,這是三元人共同的信仰,他們還有著這樣一個樸素的心愿:民族乳業(yè)再次贏得信賴,對得起百姓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