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于腰間。關(guān)于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肚兜的藝術(shù)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為紅布,成人多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
由于時常需要換洗,除了考慮材質(zhì)、款式的舒適性,同時必須做得牢固,在織繡工藝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脫落。保存的實物來看,肚兜的布料以絲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顏色大多一致,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藍為基調(diào),繡花簡雅素凈;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貴重的綢緞絹絲,其上更是盤金鑲銀、描龍繡鳳,紋樣顯得斑斕飽滿,華麗無比。
傳統(tǒng)肚兜做法分三步,首先按照裁剪圖裁剪出兩塊肚兜布片,在其中一塊正面繡字。然后將兩塊布片正面相對縫合留胸口部分當翻折口,從翻折扣翻回正面后,將帶子夾在胸口位置,整個明線縫合。這樣肚兜沒有毛邊比較舒服。最后在肚兜正面和帶子兩端縫按扣,沒有用帶子打結(jié)的方法,是因為那樣給寶寶穿脫時很麻煩,按扣縫在正面也是為了寶寶躺著不會硌著。這樣傳統(tǒng)肚兜就做好了。
? 1999-2020 嬰童品牌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