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嬰幼兒用量很難把控,門店無知為了多賣貨,多讓孩子吃,這個東西甜,孩子樂意吃,吃多了有麻煩容易出現腹瀉。”
一位山東的營養(yǎng)品代理商李明對《母嬰營養(yǎng)品評論》表示,這是李明在評判市場上一款調理便秘產品,食用者當天服用之后,會伴有明顯的身體反映,腸鳴、排氣,“這些都讓消費者覺得,營養(yǎng)品真有用。”
在服務門店過程中,李明發(fā)現,門店對營養(yǎng)品的理解“畸形”,老板認為營養(yǎng)品是立竿見影的神藥,吃了就有效果,因此過度追求產品的效果。
“一些不錯的品牌,吃了確實有效果,比如益生菌這類產品,足夠數量的、活的、有益菌株就能起到相應的效果,腹瀉立馬就終止。”李明說道,而還有一些產品,為了讓消費者見效而可以做出效果,其實就是給消費者一些感官上的表現,讓消費者覺得身體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其實產品本身沒什么好東西,都是些糖分、添加劑而已。
盡管國家政策三令五申除了被批準的可以宣傳的保健功效之外,不能宣傳功效,但還是有很多廠家會走紅線,用口頭、培訓等不容易捕捉證據的方式的去宣教功能,吸引消費者買單。門店的導購也會有意引導功效,特別是在大型活動促銷的利誘下,會沖動消費。
過度追求功效的產品和教育,把消費者帶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甚至非常容易混淆營養(yǎng)品與藥品的界限,認為身體亞健康才需要調理或者是有便秘、腹瀉等癥狀了才開始吃營養(yǎng)品,將營養(yǎng)品功效幾乎等同于藥物。如果吃了之后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會覺得產品不好,騙人的。
說實在的,我們自己也是消費者,我們付諸金錢購買東西,總歸要圖點什么,衣服圖好看時尚,食品圖新鮮營養(yǎng),用品圖好玩,能解決一些生活不便,付諸金錢消費,總歸要帶來一定的可以感知到的“效果”。
買營養(yǎng)品自然也有些營養(yǎng)補充、健康調理的目標,而且中國自古也有中醫(yī)調理、藥食同源的傳統,很多滋補產品如靈芝、燕窩,也都被消費者信奉為調理健康,延年益壽的良方。前段時間到江西出差去吃本地的特色瓦罐湯,不同口味配方的瓦罐湯也主打美容滋補、去肝火之類的效用,食客去吃,自然知道一碗下去肯定不會立馬就變美變健康了。
所以,追求合理范圍一定的效果、功效,要慎重,更要把握尺度,為了追求效果而“過度效果”的方式,無異于殺雞取卵,把整個營養(yǎng)品行業(yè)的風氣帶偏,很難重回正常軌道。
好的營養(yǎng)管理,是個長期的工程,不應急于一時之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