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嬰兒奶粉市場在遭遇2008年的巨震之后,經歷了長達數年的“井噴式”增長。在君樂寶引燃了“價格戰(zhàn)”之后,政府再次放開OEM,但同時又給國內嬰兒奶粉生產商戴上了一個“緊箍咒”——推出史上最具殺傷力的新政“配方注冊制”。
這邊“價格戰(zhàn)”正在引發(fā)渠道革命,傳統(tǒng)的“三高”行銷模式遭遇挑戰(zhàn),嬰兒奶粉消費正逐漸回歸理性,靠“高價”包裝“高質”的路數開始失靈,消費者對實實在在、貨真價實的高品質消費需求日趨上升,以往那種單靠“高價”吹起來的所謂“高品質”正在失寵;那邊靠配方升級創(chuàng)新獲取高額溢價空間的通道又被“10月新政”閹割,想單純通過配方“花招”打造“高價概念”已經行不通了。
據有關人士透露,“10月新政”推出后或出現“一證最多5方”的局面,按照新政“一方一牌”的規(guī)定,一個工廠或最多保留5個品牌,有業(yè)內人士據此研判新政實施后國產奶粉或有3/4的品牌面臨出局的危險,最終“剩下”的品牌總數量約為400個左右,消息傳開,搞得有關各方人心惶惶,渠道商開始透過各種通道了解自己經營產品的安全性,擔心自己手里有即將被淘汰的產品。
OEM商(含隱性OEM)也開始夜不能寐,擔心被“東家”拋棄。與此同時,支持國產的一方對新政的“公平性”也開始質疑,批評新政針對國產奶粉的殺傷力太“狠”,對進口又不能產生約束效力,可能會迫使國內OEM運營商轉去境外生產商代工,從而讓境外奶粉生產商從中受益,于是他們呼吁“一視同仁”。
在新政尚不明朗前,渠道商選擇了放慢運作步伐、暫緩上架非主流品牌新品的做法以確保低風險運作。上游運營商要理智研判當前形勢,認真盤點自身優(yōu)勢,清楚自己的短板所在,注重消費和體驗。
而渠道商這幾年可以說也是飽受摧殘,電商沖擊、新政干擾、價格戰(zhàn)沖擊、同行競爭,現在已經被搞得精疲力竭,叫苦不迭,那么,面對當前復雜形勢接下來究竟該如何接招呢?主要是在產品和市場運作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