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親子天下》,作者朱瑄文,轉載于微信公眾號美課私塾(id:jiaoyudeyishu)
2012年8月暑假時, 荷蘭商報(NRC)登了一篇文章, 叫做「12歲前一定要做的50件戶外玩事」。這是報紙征求廣大讀者群投稿,由一千多位讀者的來信所整理出來的排行榜。參與的讀者,最年幼的6歲,最年長的93歲。
由于我先生是牧場家族出身, 我們經常帶著孩子們去菲仕蘭鄉(xiāng)下看我婆婆, 所以在農場和鄉(xiāng)間,孩子們已經體驗過排行榜上大多數的樂趣。但同時, 如同許多臺灣和荷蘭的孩子,我的孩子們也很喜歡安靜的待在室內,沉迷與自己的平板計算機。
所以,當我看到這篇報導時,特別有感動,但也有深深的感觸。一方面慶幸自己的孩子們已經有許多寶貴的戶外之樂;另一方面,也警惕自己:不要讓計算機的虛擬世界,取代孩子們真實的天然之樂。所以,我就跟著回憶, 為這排行榜畫出插圖。
這些戶外樂事,有些離現代社會的規(guī)范有點距離,有些甚至是許多成人都不曾嘗試過的, 也有些是在現代社會的眼光中比較有爭議性的。對鄉(xiāng)村野外的向往,也帶著點懷舊的味道:老一代時常道起古早時代,孩子們在田野間追逐嬉笑的景象。
那個年代,左鄰右舍的成人們、臨近的農人、大家族的親戚,都扮演著教養(yǎng)的角色;而現代的孩子,多半只有父母在管教,少數的家庭還有祖父母一起照顧養(yǎng)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無論是在臺灣,或是在荷蘭,都是讓人無奈的趨勢。
這些童趣中,我最喜歡的都是那些「秘密的」。記得小時候,在小學校園后面荒廢的「鬼廁所」,跟同學們建立秘密基地。在那里,我們擁有屬于孩童時代自己的小秘密,那是個沒有大人的世界,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孩子們總會在大人的背后,在合法和健康標準的邊緣, 做一些驚險的、被長輩禁止的、秘密的事情。那時候的童年,沒有手機電動和網絡社群,在百無聊賴中,往往反而會有突發(fā)異想的奇妙點子。當然啰,那些點子都是我和小朋友們的秘密,不能告訴你。
現代孩童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通常都是在父母親的陪同下進行的:周末時去自然區(qū)走走,黃昏時在家附近的小公園玩玩。往往,父母在旁監(jiān)視呵護,過度保護,造成孩子們不敢自己玩。加上電動網絡的吸引和升學壓力的限制,孩子們也不愿意在外面玩。
這一代的孩子們,要如何創(chuàng)造對大自然的回憶呢?要如何建立與樹木、花草、小動物、昆蟲的親密關系呢?
所以我說,讓孩子們無聊吧!即使在城市里,如果你留意,天上的白云、行道樹上的小鳥、路邊的雜草,都是可愛的玩具。讓孩子們出去玩吧!曬曬太陽、流流汗。弄臟了、弄濕了?沒關系,洗洗就干凈了。跌倒了?流血了?沒關系,消消毒、貼上OK繃就沒事了,無需大驚小怪。
無聊中,孩子們無厘頭的創(chuàng)意,就會變出各種各樣的游戲。而我畫出的這50件一定要玩的戶外之樂呢?只是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