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出生給原本兩個人的世界帶來了不少歡樂與生氣。但是小孩抵抗力弱,常常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生病,最令父母煩心的便是喂藥了。
生病一般必須吃藥。但藥可不是糖,許多孩子都不好好吃藥。這時候,有些家長就捏鼻子、按胳膊,硬往嘴里灌,甚至還要打上兩巴掌,弄的孩子大哭大叫。好容易把藥灌了下去,又吐了出來。那么怎樣給小孩喂藥呢?
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誘導(dǎo)或分散小兒的注意力,使小兒的情緒處于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喂藥前,不宜給小兒喂奶及飲水,這樣既可以防止發(fā)生嘔吐,又可使小兒處于一種饑態(tài),便于藥物咽下。吃藥前首先檢查藥袋上的名字、日期,注意是飯前還是飯后吃。
其次,要講究方法、善于使用工具。新生兒不主張使用奶瓶,可用小湯匙,以防新生兒對奶瓶產(chǎn)生抗拒,對于出生幾個月的小寶寶,味覺尚未發(fā)育成熟,可用滴管(這里筆者推薦用退熱滴劑的滴管或外面有專用的喂藥器)吸滿藥液,將管口放在小寶寶口中,管口端要指向口頰內(nèi)側(cè)面,每一次以小劑量慢慢滴入。等寶寶下咽后,再繼續(xù)喂藥。如果發(fā)生嗆咳,應(yīng)立即停止喂藥,抱起寶寶輕輕拍后背,以免藥液嗆入氣管。
1歲到3歲大的孩子對藥物已逐漸敏感了,開始哭鬧掙扎,不肯吃藥。父母可把丸、片劑研成粉末,用糖水調(diào)成稀糊狀,把孩子抱在懷里,呈半仰臥狀,左手扶著小孩頭部,右手持食匙,每次取藥半勺,慢慢喂下。如果小孩哭鬧掙扎得厲害,可以先喂一點甜米粥,等他愿意繼續(xù)吃粥后,在小勺米粥中摻入藥粉喂下。對于特別苦的藥,可以在小勺里放點糖,將藥粉倒在糖上,再放點糖蓋上藥,準備好糖水,灌入小孩口中隨即服下。由于藥物實在太苦,小兒拒絕服藥時,可暫時通過一個軟管把藥注入頰與臼齒間,避免藥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也可冷卻藥液使藥味減輕。孩子到6歲就可吞藥片,囑孩子將藥片放到舌根區(qū),并立即喝水,要強調(diào)孩子把水吞咽下去,以便分散孩子注意力。
再大一點的孩子開始懂事了,父母可以耐心地和小孩交流,講明吃藥的道理,鼓勵小孩主動吃藥,并適當(dāng)給予小小的獎勵,這樣讓孩子從心理上消除對藥物的恐懼,由被動變主動,不再害怕吃藥。
需要注意的是:喂藥應(yīng)避免小孩哭鬧中或捏鼻子灌,這樣做很容易把藥和水嗆入氣管。輕者嗆咳、嘔吐,重者窒息死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做父母的千萬不能馬虎行事。
有的父母怕藥太苦,就在喂藥的時候摻一些牛奶或果汁,想改善口感。其實這樣的做法也是錯誤的。牛奶中含有較多的無機鹽類物質(zhì),可與某些藥物發(fā)生作用而影響藥物吸收。果汁口味甘甜,但與健胃藥和止咳藥等同用會降低藥效。其實,只要吃藥以后立即多喝水,苦味就會被稀釋逐漸消失,而且也利于藥物盡快到達胃腸,及早吸收。
? 1999-2020 嬰童品牌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