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嬰童網(wǎng)
招商
品牌
商機
展會
產(chǎn)品
企業(yè)
資訊
專題
視頻
店鋪
開店
經(jīng)銷商
嬰童網(wǎng)首頁 > 母嬰資訊 > 育兒知識 > 正文
用自然結(jié)果教育孩子 你做到了嗎
行業(yè)編輯:婧宸
2017年05月30日 17:29來源于:心理育兒雜志
分享:

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很多:菜做得難吃、儲備的零食太多、父母挑食、有其他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如果這些父母都已留意避免,孩子仍然不愛吃飯,那多半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

侄女樂樂是個5歲的小大人,特別會討家人的歡心,可唯獨吃飯問題讓她媽媽傷透了腦筋。

樂樂不愛吃飯,面對媽媽辛苦做的一桌好菜,樂樂總是吃幾口就放下勺子玩起來。樂樂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家人擔心她營養(yǎng)不良,每次連哄帶騙的追著她喂,一頓飯得吃1個小時。

有時候,媽媽實在喂得煩了,厲聲呵斥讓她安靜地坐著吃完一頓飯,樂樂當然不愿意,結(jié)果媽媽堅持,樂樂若是頂撞,少不了要挨頓揍,一家人終于吃完了飯,但誰都不愉快。

不吃就挨餓

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很多:菜做得難吃、儲備的零食太多、父母挑食、有其他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如果這些父母都已留意避免,孩子仍然不愛吃飯,那多半要考慮,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多。

吃飯,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活動,如果孩子連飯都不愿吃,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但許多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憐愛,舍不得讓孩子受苦,奪走了孩子體驗的機會。

一個人不吃飯的自然結(jié)果是什么?挨餓。孩子在飯點拒絕吃飯,就在大家吃完飯后正常收拾掉,下一頓飯時開飯。過程中保持友好和善的氛圍(拒絕打罵和嘮叨),以此暗示:你要是想吃,這里就有飯,你不吃說明你不餓。

如果孩子選擇好好吃飯,媽媽可以不加評論地讓她繼續(xù)吃,孩子若是拿著食物玩,就把食物靜靜地收走。如果飯后孩子餓了要飯吃,父母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餓,真是抱歉,咱們晚飯6點開始,要等那么久才有東西吃,真是糟糕。”無論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現(xiàn)出可憐,媽媽都讓她餓著。

“讓孩子挨餓”是很大膽的想法,父母接受起來尤其不易。但偶爾的一頓不吃,并不會給身體帶來決定性的傷害,挨餓的滋味卻能讓孩子深刻地體會“不吃飯就會餓”的道理,減少和孩子產(chǎn)生的摩擦,增進家庭和睦,何樂而不為?

不要恐嚇和懲罰

利用自然結(jié)果的方法,安安媽媽曾在書上看到過,決定在午餐時候試一試。

晚飯開始沒多久,安安就裹了一嘴巴的飯,嘟囔著嘴不再動筷子。媽媽調(diào)整情緒,充滿疼愛地說:“安安,你餓不餓?還想吃飯嗎?”

安安點點頭,吞下嘴里的飯,又劃了兩口,媽媽滿意地點點頭,轉(zhuǎn)而繼續(xù)和爸爸聊天,眼睛不時瞟著孩子,關(guān)注安安吃飯的狀態(tài)。

沒過一會,媽媽注意到,安安又不動了,心不在焉地玩著食物。

媽媽再次停下來,耐心地對安安說:“安安,快吃飯呀,你不吃的話,只能等到晚上6點才能吃啦!一整個下午都不能吃東西,你會餓的。”

安安慢悠悠地說:“我吃飽了。”

“不,你才吃了這么一點,下午一定會餓的,再吃兩口吧,你不想挨餓,對不對?”媽媽說。

在整個過程中,媽媽一直悄悄關(guān)注著安安,多次用“挨餓”的后果恐嚇孩子,這是對孩子分內(nèi)的事情橫加干涉。當自然后果被用于恐嚇,或者在家長發(fā)怒時使用,那它就變成了懲罰,懲罰只能促使和發(fā)展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zhàn),結(jié)果家長越懲罰,孩子越報復,親子陷入權(quán)力之爭。

這件事情中,安安很容易將“挨餓”和“媽媽”聯(lián)系起來,誤認為這是媽媽施與的懲罰,從而產(chǎn)生抵觸心理,繼續(xù)用“不吃飯”來加以反抗。

自然結(jié)果沒有父母的干涉,壓力完全來自于現(xiàn)實情況。孩子能夠很快地看到這些后果的合理性,通常會非常配合,毫無怨言地欣然接受。越少提及“后果”,就越避免此方法淪為懲罰,只有父母在吃飯的事情上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才能讓這個結(jié)果自然發(fā)生。

作業(yè):難以放下的痛

如果說吃飯還可以“吃虧”,寫作業(yè)這種和學業(yè)相關(guān)的事兒,很多家長可能就不那么愿意放手了。

彤彤上小學二年級了,4點多放學回家后要先看漫畫、吃零食,晚飯后再玩會遙控汽車,經(jīng)常到了睡覺時才想起作業(yè)沒做,父母怎么勸說也不聽。

其實,寫作業(yè)和吃飯的道理是一樣的,應(yīng)對方法也差不多。上學、寫作業(yè)是彤彤個人的事,不是媽媽的,不寫作業(yè)的后果也應(yīng)當由彤彤自行承擔。媽媽可以不催不嘮叨,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作業(yè)時間。

可是,孩子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嗎?

很難。

沒有家長督促著寫作業(yè),孩子多會像脫了韁的野馬,無比自由快活,怎么玩都不過癮,甚至忘寫作業(yè),出現(xiàn)作業(yè)不交的情況。

放手之初,有些問題是很正常的,而由其產(chǎn)生的自然后果也能對孩子產(chǎn)生觸動。

有時候,孩子并沒有那么貪玩兒。有的孩子僅到了第二天出門上學前就已后悔,父母應(yīng)該先對孩子的情況表示理解和同情(可以蹲下來抱抱他說:“你來不及寫那么多作業(yè),這真是糟糕!”),再試圖幫助孩子(是幫助,不是支配,可以問孩子:“讓我們來看看該怎么辦,你認為我能怎樣幫你?”,以此暗示“遇到困難,你可以向父母求助”),甚至能幫孩子寫點兒作業(yè)。這時孩子已經(jīng)很焦慮羞愧,家長切莫袖手旁觀,更要避免說教,否則孩子很容易將不能按時交作業(yè)的怒氣撒在家長頭上。

如果孩子起初沒有懊惱,受到老師的批評后(父母可以事先和老師溝通,告知自己的“小計謀”,以免發(fā)生不必要的誤會)情緒低落,父母依然可以表示共情,加以安慰和指導。

事實上,父母的放手能讓原本岌岌可危的親子關(guān)系大為好轉(zhuǎn),等到關(guān)系親密后,孩子更愿意傾聽父母的建議,這也是親子達成協(xié)議,擬定時間安排表的好時機。

考慮到雙方意愿、共同參與制定的規(guī)則,孩子更愿意主動遵守維持。在孩子早早完成作業(yè)后,家長注意不要著急給孩子布置新的任務(wù),讓孩子充分體驗寫完作業(yè)可以盡情玩耍的愉快感,有助于他們對時間安排的認同和堅持。

如果幾天之后孩子又回歸拖沓,家長不妨再次放手,讓孩子重新體驗糟糕的時間安排帶來的后果,并詢問原有的安排執(zhí)行時遇到的困難,加以調(diào)整。

危及生命的事,堅定地say“NO”

午休過后,媽媽習慣帶著3歲的菲菲去小區(qū)邊的草坪上散步,但菲菲總愛往馬路上跑。媽媽需要時刻盯著她,時不時把菲菲抱回來。

菲菲的行為有什么后果?當然,媽媽不能任由菲菲跑到馬路上被車撞到,這個自然結(jié)果危及生命,我們不能任由它發(fā)生。這時,應(yīng)該和善并堅定地終止孩子的行為。

首先,媽媽應(yīng)向菲菲強調(diào)在馬路上玩耍的危險性,菲菲首次跑到馬路上后,媽媽可以安靜地將菲菲抱回,并問她:“你是愿意留在草坪上玩,還是我?guī)慊丶遥?rdquo;(給予孩子選擇的權(quán)利)

如果菲菲選擇留在草坪上玩,媽媽可以欣然同意,當她第二次跑向馬路時,媽媽可以直接將她帶回家,不要生氣,只是平靜地告訴她:“既然你不愿意留在草坪上玩,那你可以回家玩。等你準備好好待在草坪上玩的時候,我們再試試看。”(給予孩子反思的時間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當孩子表示愿意再試一次的時候,媽媽就再次帶著孩子去草坪上。

如果孩子第三次跑向馬路,媽媽應(yīng)將孩子抱回家,不得出去,如果孩子哭鬧反抗,媽媽可以不作回應(yīng)。

此過程中,媽媽的應(yīng)對措施毫不啰嗦,菲菲能清楚地從媽媽的行為中明白她的意思和界限,由于不良行為得不到媽媽更多的關(guān)注,菲菲將不會一再使用這種惱人的方式來引起媽媽的注意。

一切的教育手段都源于對孩子的尊重,父母時常無意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強迫他們吃多少、幾點完成作業(yè)。下一次,當你們的意見相左,不必急著說服,讓孩子試驗一下,溫和地,用結(jié)果說明一切。

心理育兒雜志 )
分享:
相關(guān)資訊
更多>>
  • 三天內(nèi)
  • 一周內(nèi)
  • 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