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優(yōu)質產品支撐的銷售工作猶如空中樓閣,沒有持久力;沒有完善的營銷系統(tǒng)支撐再好的產品猶如僵尸,還沒到消費者手中就死亡了。所以,玩具在選品上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自我經營狀況,根據(jù)消費者、渠道、市場環(huán)境來進行選品的指標分析;另一方面研究品類廠家的人。
第一部分:首先,對自己的經營做分析
1、目前代理產品的情況
如果代理的大多是中小企業(yè)的產品,并且產品經營年限超過兩年以上,說明產品有一定的市場基礎,那就分析產品結構需求是利潤型還是趨勢型,正常情況下,有網絡,就要選擇利潤型產品。
2、自我渠道分析
以市縣區(qū)域為例,一般有KA、流通、特通(醫(yī)院、學校、早教中心、市場、餐飲)團購等幾大銷售渠道,看看自己在哪些渠道上有優(yōu)勢,哪些渠道上是劣勢,是縱深渠道還是擴容渠道,在選品上就會更精準一點。
3、自我資金分析
廠家都是打款發(fā)貨,倉庫還得有安全庫存,渠道上會有欠款或賬期,尤其在KA系統(tǒng)上的貨款賬期都是30-45天,剩下的流動資金還得維持日常車輛、人員與各項費用等方面的支出,以確保正常運營,所以不能因為接新品影響正常的經營。傳統(tǒng)玩具行業(yè),很難有一兩款產品短期內有很高額回報的,都要經過導入期、發(fā)展期與成熟期,這個過程需要做細活和階段性投入還可能沒產出,所以要有多少錢辦多大事,不至于前期投入做市場,中后期沒款支持打不了款,廠家就可能會找其他經銷商,到時候就是你燉肉他人吃的局面了。
4、自我團隊分析
要是初創(chuàng)業(yè),就選擇成熟品類經營,利潤低些但渠道欠款會少,增加貨品與現(xiàn)金流速,能讓自己活下去。新品類需要市場沉淀,與消費者互動工作漫長、風險稍大,成熟的產品只需要解決上貨架問題不用在產品動銷上下功夫;
到成熟時期,擁有一定的團隊,就可以選擇一些潛力趨勢產品,因為你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能力也有時間去培養(yǎng)市場,團隊很重要,分析透了做產品代理,成功率才會更高。
第二部分:其次,分析預代理新品的廠家情況
廠家有一個共性點,小廠永遠想傍大款經銷商,而大廠家需要通路精耕的經銷商。無論大小廠,都要有三個指標,這需要根據(jù)品類的不同來選定,如選擇低價產品,半徑最好在300公里-500公里內,這樣運輸費用與發(fā)貨及時有保證。
選品著重分析三個指標:人、產品、模式。
一、首先在人方面要做考察,有三點:
第一現(xiàn)在私(民)企多,在企業(yè)老板層面要多了解看其做經營以往的情況和下步發(fā)展思路。
第二要看高管,一般都是營銷總監(jiān)層面是否有成功案例;年齡一般在30-40歲為主,年齡太小,大盤把不穩(wěn),年齡太大會有保守思想,只是相對不絕對。
第三看區(qū)域經理,看其的專業(yè)水平,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做市場的能力和口碑,是滿嘴跑火車還是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二、其次在產品指標方面,把外包裝和內在品質放在第一位,將價位放在第二位,好的產品必然有優(yōu)質的原材料來支撐。
這市場上沒有一款產品質量好包裝檔次高而價位很低的,一款產品過于強調價格是很危險的,要么廠家賠錢打市場,要么廠家沒利潤。如果廠家沒有利潤支撐,我認為風險最大的是經銷商。
所以,在關注產品時一定分析這款產品的消費者是誰?銷售平臺是KA、流通還是特通?利潤分配能否讓渠道上有積極性?動銷的辦法是什么?
產品定價一般有三種:成本定價、供需定價、價值定價。
三、在營銷模式上要與廠家人員保持深入溝通。
每個品類廠家人員從研發(fā)開始,一直到產品上市,都會做市場調研和定位,里面的風險與阻力也會做預測和化解,不僅是選一款產品,更要看重廠家的營銷模式和服務,專業(yè)專注專心的營銷人,會對產品推廣上有好的方案方法模式,這樣就會更穩(wěn)更快的建立渠道和消費群,凡是裸價操作的廠家要么是沒思路將產品賣給經銷商,要么是發(fā)展模式不明確,還在總結實驗期,最好不選擇,不然就有可能當小白鼠啦!模式并不是照搬的,而是結合市場提煉的。
5月份,也是玩具在終端逐步形成真正動銷的時候,也是渠道上各種玩具出貨的日子,調整心態(tài),做好眼前規(guī)劃好未來幾個月的計劃,最好考慮考察下半年的產品選擇,到八月份再開始選擇就會慢半拍,行動走在思路的后邊,想到做到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