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走出“明膠門”影響的親親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親親食品”),被恒安集團分拆上市后,在4月10日發(fā)布了第一份年報。年報顯示,2016年親親食品營收為9.8億元,較上年下滑3.8%,凈利潤為3152.2萬元,較上年下滑50.6%,凈利潤遭腰斬。對于收入及毛利下跌,親親食品表示,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集團目標市場的非必需品消費支出下降。
目前,親親食品業(yè)務板塊分為果凍、膨化、調味、烘焙、糖果五大部分。最大板塊為果凍業(yè)務占企業(yè)收入的五成,是公司的支柱產業(yè)。記者查閱年報發(fā)現,親親食品果凍業(yè)務2016年銷售額約5.291億元,比上年下降約13.8%,占集團整體收入的53.9%,2015年果凍業(yè)務占親親食品總營收的60.2%。親親食品表示,2016年以來,親親食品對果凍主銷品項逐步進行產品精進、包裝升級。
除以上所描述有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外,果凍銷售下降的原因是果凍部分產品相對老化以致競爭力減弱。另外,親親食品還提到2012年及2014年先后有媒體報道有果凍生產企業(yè)在食品生產中使用有毒明膠,因此影響消費者對整體果凍產品產生負面情緒,該影響直到現在都未消除。
“明膠門”事件引發(fā)的負面影響是親親食品過去兩年和未來都不能規(guī)避的問題。親親食品承認:“我們認為盡管我們的產品并不含有該有毒明膠或存在其他負面質量問題,但是2014年有毒明膠事件后消費者對于果凍產品的負面情緒導致我們的收入及凈利潤下降。”
在2014年,親親食品的收入早已出現下滑趨勢,從2013年的12.8億元下滑到了12.1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親親食品經營利潤在2015年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從2014年的1.17億元下滑到了7616萬元,2016年經營利潤下滑45%,僅為4190萬元。作為支柱產業(yè),親親果凍的銷售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出現逐年遞減。2013-2015年,果凍收入分別為8.06億元、7.29億元和6.13億元。
據了解,親親食品在2008年9月,被恒安國際以2.29億元的現金代價間接收購了51%股權,彼時親親食品的市場估值約為4.6億元。在去年,親親食品被恒安國際分拆上市,有評論稱,大股東恒安國際將親親食品分拆上市的最主要原因是,恒安國際欲將表現不如意的板塊剝離出去,讓自己專注于衛(wèi)生用紙主業(yè)的同時,讓親親食品通過上市,獲得更高的品牌和資本關注度。
根據歐睿的統(tǒng)計,親親食品的果凍產品在中國市場份額中位列第三,達到9.2%。2014年“明膠門”事件,使親親食品的營收與凈利潤受到一定影響,業(yè)績也處于下滑的狀態(tài)。為挽回業(yè)績提升品牌影響力,恒安國際也試圖將親親食品分拆于去年上市,但作用并不明顯。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yè)研究員朱丹蓬表示,果凍這一品類只在中國、日本以及韓國存在,在世界范圍并沒有形成較大的規(guī)模和氣候,這也導致世界500強等大型企業(yè)不會過于關注這一業(yè)務,使得整個果凍市場沒有大的資本流入,最終導致整個果凍市場常年沒有創(chuàng)新性產品的推出。相比其他休閑食品,果凍市場出現了產品單一、老化的趨勢,從整個休閑食品行業(yè)的宏觀形勢來看,必然遭遇邊緣化的問題。親親食品在并入恒安的八年中,在多元化的拓展中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主要業(yè)務依賴于品牌已經較為老化的果凍和薯片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