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埃德沃德.哈威爾博士提出:生物一生當中體內所能合成的酶的總量是一定的。如果這些“潛在酶”即將耗盡的時候,那么生命也將走到盡頭。
酶參與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它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催化劑,只有酶存在,人體內才能進行各項生化反應。
酶是是一種由活體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大多數由蛋白質組成(少數為RNA)。能在機體中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種生物化學反應,促進生物體的新陳代謝。
酶是生物催化劑,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特異性強(既某種酶制品治療某種疾?。?;為內源性物質,進入體內后無抗原性(即一般不會引起過敏性反應);作用明顯。
目前,用于醫(yī)藥工業(yè)和食品業(yè)上的酶制品已有上百種??纱笾路殖梢韵聨状箢悾褐悾ㄈ绾p糖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胰酶及纖維素酶);抗炎清創(chuàng)酶類(如透明質酸酶、糜胰蛋白酶、菠蘿蛋白酶和溶菌酶等);解蛇毒酶類,(如胰蛇毒酶);促凝血和纖溶酶類(如纖溶酶、鏈激酶、尿激素酶等);促生物氧化酶類(如細胞色素c、輔酶Q)。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曾說“99%慢性病都與酶不足有關!”
大量的科研結論表明:身體的酶耗損與老化之間極為密切的關系,每個人出生時體內的酶都是充足的,像一塊嶄新的電池,你愈快耗盡你的能量,壽命就愈短。人體內酶的總數量,決定壽命的長短,酶的濃度決定身體的健康度。
國外最新的科學定論:酶不足是健康的第一大殺手, “酶不足”殺死的人超過了艾滋病、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和意外事故數量的總和。這些研究所得的結論是:所有的疾病,從癌癥到輕微的感冒,都有一個總的根源——“酶不足”。當體內的酶水平升高了,所有的疾病就消失了。反之,當酶水平減低,疾病又會出現,甚至致命。
酶與人體的關系(補、抗、消、排)
補:直接提供養(yǎng)分,修復細胞,增強細胞活力。
抗:抗氧化,加速新陳代謝,延緩衰老,逆轉生命。
消:增強消化功能,翻倍營養(yǎng)物質吸收功效。
排:分解體內毒素垃圾,凈化血液、抗炎防癌。
酶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物質,所有的疾病的發(fā)生都是由于酶的缺失或者不均衡引起的。酶比維生素還重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性在于能夠形成某些酶,是輔助酶生成的“幫手”,又稱“輔酶”,有許多維他命及其衍生物,如核黃素、硫胺素和葉酸,都屬于輔酶。這些化合物無法由人體合成,必須通過飲食補充。唱主角的其實是酶。沒有酶,補充再多維生素、微量元素也不能發(fā)揮作用。
腸胃健康“酶”它不行 —食物消化率關乎你的營養(yǎng)吸收,消化好才能吸收好。
食物的消化率是指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經過消化后能被身體利用的程度。
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只有被人體消化吸收后才能發(fā)揮其作用,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不僅取決于其所含營養(yǎng)素的多少,而且還取決于消化率的高低,人體對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不一樣的,即使是相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吸收的量也不同,試想,營養(yǎng)素含量很高的食物,如果不被人體消化吸收,而排出體外,其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也是徒勞,所以食物,既要看齊營養(yǎng)素的含量和質量,更要看它的消化率高低。
特別是在小寶寶的生長發(fā)育當中,消化吸收更顯的非常關鍵。孩子的消化吸收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除了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都是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須先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酶的分解,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消化道的黏膜進入血液,送到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內的這種分解過程稱為“消化”。食物經過消化后,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
因此,消化酶在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