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嬰童網(wǎng)
招商
品牌
商機
展會
產(chǎn)品
企業(yè)
資訊
專題
視頻
店鋪
開店
經(jīng)銷商
嬰童網(wǎng)首頁 > 母嬰資訊 > 健康防護 > 正文
拒絕自愈神教,這些兒童常見藥不能省
2017年07月09日 10:27來源于:全球嬰童網(wǎng)ytpp.com.cn
分享:

很多家長都是“自愈神教”的忠實信徒,他們認為藥物副作用很大,能少吃就少吃。比如有些家庭,即便寶寶已經(jīng)燒到了40℃,也不給他用藥,只用一些物理降溫。所以今天的《育兒科學營》就和大家聊聊孩子吃藥的事情。

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差,感冒發(fā)燒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是比較輕微的癥狀,那么無需緊張,做好護理等他們自愈即可;但是如果出現(xiàn)下列情況,那么一定要及時送醫(yī),并且適當用藥。

☆ 退燒藥

大部分情況下,寶寶發(fā)燒不需要用退燒藥,多喝熱水多休息即可。但是如果發(fā)燒超過39℃,那么就可能影響到大腦,家長們必須要引起重視。一般來說體溫超過38.5℃,家長就要給寶寶吃一些退燒藥,比較推薦的是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而如果寶寶精神不好、哭鬧、昏睡,那么就表示病情比較嚴重,需要及時送醫(yī)。

☆ 止瀉藥

腹瀉會導致寶寶體液流失,所以媽媽們要注意預防脫水問題。如果寶寶腹瀉但是精神狀態(tài)良好,那么就表示沒有脫水或者輕度脫水,此時可以自行在家補液,比如口服補液鹽、蒙脫石散等等。而如果寶寶精神萎靡,前囟明顯凹陷,那么就可能是嚴重脫水了,此時最好及時送醫(yī)治療。

☆ 止咳藥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生理反應,所以大部分咳嗽無需用藥。但是如果咳嗽影響到了孩子的進食和睡眠,那么最好能用一些止咳藥,相較于不能吃不能睡,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小case了。目前兒童止咳藥也有不少,比如蛇膽川貝液、化痰止咳沖劑、小兒止咳糖漿等等。需要注意,如果寶寶咳嗽總不好,反反復復超過一個月,那么就可能是咳嗽變異性哮喘,需要及時就醫(yī)。

☆ 清熱藥

如果寶寶反復發(fā)熱、咳嗽、便秘,那么就可以嘗試用一些清熱類中藥,可有效緩解上述問題。記得在吃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食品;如果服藥一周還沒有什么改善,那么就表示寶寶可能存在其他問題,應及時到醫(yī)院咨詢醫(yī)師。

各類藥物的用法有所區(qū)別,所以在給寶寶喂藥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多加注意,否則不僅藥效不理想,還可能加重寶寶的病情。

1.藥片藥丸最好能研磨成粉末,然后用少量溫開水沖服,避免卡喉;膠囊可以直接擰開,將藥粉用溫開水化開后再喂給寶寶;至于藥水,可以直接用滴管喂給寶寶。

2.喂藥的時候,注意將寶寶抱起來,然后用小勺子從嘴角慢慢地喂入。如果寶寶不怎么合作,那么可以用勺子壓住舌頭一邊,迫使寶寶把藥咽下去;不肯張嘴的寶寶,可以輕捏兩頰使其嘴巴微微張開,等藥物咽下去后再松手。

3.如果寶寶惡心想吐,那么應該及時停止喂藥動作,輕拍他們的背部,減輕喉嚨不適;接著可以用玩具等轉(zhuǎn)移寶寶注意力,等到情況穩(wěn)定后再喂藥。

4.任何藥物都不能混在母乳中喂給寶寶,以免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如果藥物非??酀?,那么可以用糖水送服,或者等吃完藥給寶寶吃顆糖、喝杯果汁。

5.一定要等寶寶將藥完全吞下后才能離開;另外記得服藥后觀察寶寶的反應,藥物被吐出時要及時清理干凈,等到寶寶情況穩(wěn)定后再酌情補給藥物。

因為體型的偏小,所以寶寶用藥要更規(guī)范一下,尤其是下面這些注意事項,一定要牢記。

△ 成人藥不能碰

有些家長會給寶寶用成人藥,覺得只要減量就沒什么問題,但事實上成人藥中有很多成分對孩子的健康不利。就比如成人止咳藥中有可待因成分,非常不適合孩子。孩子的身體器官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對藥物的代謝能力欠佳,一些對成人無害的成分對他們有著不小的威脅。

△ 控制好用量

小孩子和大人的區(qū)別不僅僅是身高、體重,各器官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功能發(fā)育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藥物用量上要更加精準,醫(yī)生開藥后,一定要問清楚每次和每天的用量,并且嚴格執(zhí)行。

△ 不能強行灌藥

針對一些不肯吃藥的孩子,一些家長會選擇捏著鼻子灌,但是這種粗暴的方式很容易嗆到孩子,導致意外。如果是小寶寶,那么應該固定他的頭和手,用湯匙將藥送入嘴中讓其自主吞服;大些的孩子則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知道吃藥的原因,最終接受這件事。

△ 注意忌口

有些多藥物都需要忌口,就比如中藥大多要忌食辛辣、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藥物。

△ 少用抗生素

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抗生素不是萬能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殺死細菌,并不能直接治療感冒、發(fā)燒等問題。另外過度使用抗生素還可能導致寶寶體內(nèi)菌群平衡、將來無藥可用等問題,所以不要一生病就吃抗生素。

全球嬰童網(wǎng)ytpp.com.cn )
分享:
相關資訊
更多>>
  • 三天內(nèi)
  • 一周內(nèi)
  • 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