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孩媽媽:兒子今年剛滿2歲,我朋友家的孩子和兒子年齡差不多。最近朋友來我家里做客,我發(fā)現(xiàn)他2歲多的孩子竟然會背很多唐詩,真是讓我吃驚。好友說這都是在早教班里學的。再看看我兒子,到現(xiàn)在連話都說不清楚,更別說背詩了。我想給孩子報早教班,可老公不同意,說孩子小,正是玩的年齡。我一直在糾結,該不該給孩子報早教班呢,不報的話,豈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劉冬燕:在當前關于教育的各種焦慮中,有一種叫早教。廣義的早教概念,可以從懷孕開始,一直到上小學以前。狹義的早教概念,是0-3歲幼兒階段的早期學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年輕的父母們急著將自己一兩歲甚至幾個月的孩子送至各類早教班,以求盡早地開發(fā)孩子的各項能力。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有道理的。透過其中的每一個字,我們看到的是父母對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期盼。其次,所謂“起跑線”指的是跑步的起點,借喻兒童年代。從人的生理發(fā)育和教育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兒童7歲之前確實是大腦發(fā)育和學習的黃金期,所以在兒童時期重視孩子的教育不無道理,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關鍵在于教給孩子什么?何謂輸?何謂贏?人生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人為的規(guī)定讓孩子上學前就學會多少漢字、會說多少英文單詞、會幾項特長……對于漫長的人生而言意義究竟多大?我覺得以上這些家長[最看重的內容,不是能力,只是一種技能,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上學后都可以學會的。但是,多數(shù)家長卻為此費心勞力的想盡各種辦法,花錢賠時間,讓孩子學這些東西。其實在這場對決中,家長贏得的是自己的面子和虛榮,輸?shù)舻膮s是孩子接觸大自然、自由成長的童年。孩子在認知方面的能力,我們有一個慣常的想法就是,越早刺激他的理性思維,孩子越聰明。聰明的判斷標準一個是認字,對語言的掌握;一個就是學校學習,人類文化學習的適應。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在中國,幼兒園的孩子便會了寫字、算數(shù)、背詩。然而,上了小學以后,那些所謂開竅極早的孩子很多并沒有如當初父母們想當然的那樣變得很優(yōu)秀很出色,好多孩子因為學前學的太多,上學后反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很多孩子不會很好地與人相處、合作,沒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曾說:“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幼兒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游戲,而不是知識。幼兒是通過玩耍和行動進行學習和探索的,建議您多帶孩子出去玩,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寶寶接觸不同的玩耍材料,比如水、沙、泥巴等,以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把他們的生活體驗局限在書本、圖畫、故事這樣單調的東西當中。也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感統(tǒng)訓練的小游戲,比如托著他的腹和胸像小飛機一樣飛。還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跑跑跳跳,這些運動可以促進寶寶協(xié)調、平衡等能力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大腦的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