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個縣快消品的經銷商商會去了一趟,20來個會員,最近有2家熬不住,不干了。
但凡入會的都是干得不錯的,
沒有入會的熬不住的,可能更多。
兩家熬不住的經銷商,代理的品牌還真不錯。不干的原因,就是看不到希望。
不僅如此,廠家的壓貨更是壓到絕望 ,轉型又無望。不干也就在情理之中。
之前也做過一次經銷商調查,當時得出三條結論:
規(guī)模越大,經銷商越不賺錢;
品牌越強,經銷商越不賺錢;
公司化經營,反不如夫妻店賺錢。
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經銷商的“整體性困惑”、“集體性束手無策”。
因為規(guī)模做大、做大品牌、公司化經營 ,既是我們的提倡,也是經銷商的努力目標。
我曾經發(fā)問,經銷商不做了,他們準備去干什么呢?他們又能干什么呢?
如果不是絕望,多半還會熬下去的。
盡管近幾年電商對很多行業(yè)的影響很大,但快消品經銷商熬不住,還真不能責怪電商。
以我的觀察,電商在快消品領域占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經銷商的整體困境,大約是由銷量增長乏力甚至下滑,新戰(zhàn)略大單品缺乏和人員費用上漲三因素決定的,但這并非經銷商熬不住不干的根本原因。
經銷商最難受的還不是銷量下滑或虧損,而是廠家壓貨。
如果說過去壓貨 能壓出空間的話,現在的壓貨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壓貨形成大量臨期品,大量時間不是在正常銷售,而是處理問題。
2014年廠家銷量下滑,很多認為不正常;2015年銷量持續(xù)下滑,人們認為下滑已經是正常的了。
2013年可能是多數行業(yè)產能的頂峰。但是,在2016年的銷售目標中,多數廠家的銷量目標還是要增長的。
在“主流換擋”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靠傳統(tǒng)產品壓貨很難。但是,誰又能有更好的辦法呢?
如果是小廠家,還真不敢壓貨,它們也沒有資格壓貨。
倒是那些有品牌力的廠家,自恃品牌力強,壓貨不止。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越是做大品牌的經銷商越難受。
現在不像以前。以前經銷商對未來是有預期的,增加人員,增加車輛,增加投入,還是能夠帶來銷量增長的。
但是,現在經銷商沒有預期,經營趨向保守,不增人,不增加投入,在不轉變經營方式的情況下,壓貨解決不了問題。
經銷商與廠家面臨的都是歷史性的困難,所不同的是,多數經銷商是沒有遠大理想的。當增長乏力時,保守經營也能接受。
然而,那些大品牌是不接受保守經營的,越是經營情況不好,廠家的壓力越容易傳導到經銷商哪里。
盡管經銷商經營困難有原因很多,但壓貨無疑是壓掉經銷商的最后一根稻草。